前幾年,我身邊很多人學設計,是因為熱愛。現在再看,更多人是為了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。這種變化,其實很能說明一個問題: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,正在壓垮不少藝術生。
?
前段時間有個傳統畫室的素描老師來找我咨詢轉行做設計。他原本是學工業設計出身,畢業時工資只有兩三千,覺得沒前途,就去了畫室教畫,一做就是五年。剛畢業時當老師工資七八千,比做本專業強太多。可現在,畫室越來越難做了,美術生高考人數從2008年的一百多萬掉到現在的三十多萬,直接下滑了八成。當年大家覺得走美術是上大學的捷徑,現在大家都醒了,知道這條路不光不好走,走到頭也不一定有出路。
?
尤其是那些走純藝術路線的同學,比如學油畫、國畫、雕塑、版畫、公共藝術這些專業的,畢業后能靠專業吃飯的真是少之又少。大多數人不是去當畫室老師,就是回老家做墻繪——什么文化墻、宣傳畫這些。一邊被當甲方工具人,一邊還要維持“我在搞創作”的體面,說到底只是靠畫畫維持溫飽而已。能成為自由藝術家,還能養活自己的,鳳毛麟角;能去高校當美術老師的,那除了靠實力,還得拼學歷、拼人脈、拼運氣。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起。
?
而設計這條路,雖然苦,但至少比純藝的職業路徑寬一點。你會發現,同樣是畫畫,設計能被市場接住,而純藝術提供的更多是情緒價值。情緒價值放在大眾市場里就是最先被砍的東西,但設計不同,它有明確的商業邏輯:品牌需要包裝、服務需要宣傳、產品需要展示。這些背后都離不開設計師。只要市場還需要消費,就需要設計,只要還有賣貨的,就少不了設計崗位。
?
這幾年有不少跨行的人來找我,問學設計能干什么工作。我一般會推薦他們去做亞馬遜電商設計。為什么?因為相對容易入門。它不像品牌設計,對圖形、排版、視覺系統的要求那么高;也沒有國內電商設計那么卷、那么雜、那么容易被替代。有人會說做亞馬遜美工沒前途,但對很多人來說,哪怕沒前途,它也是一個“能干得下去”的工作。普通人本來就沒多少“天賦紅利”或“資源護航”,想太多沒用,能上岸先活下去才是本事。
?
說到底,現在越來越多人轉學設計,不是因為熱愛,是因為別無選擇。學設計也不是為了成為某個酷酷的視覺大師,而是想找個不會太低薪、不會太高壓、還能相對穩定的工作。現實太卷了。做設計沒什么值得吹噓的地方,甚至很多時候非常苦逼,但至少比繼續做畫室老師、當“墻繪工人”、或者完全脫離藝術之后的茫然要稍微好一點。就像很多設計師嘴上說著不想干了、太累了,但還是在堅持干下去,因為知道,自己除了這條路,沒什么更好的選擇。
?
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,上是不可能上的。早點認清現實,其實挺好的。不至于浪費時間、不至于瞎折騰,也不再幻想那些注定不屬于自己的未來。早點放下那些“我一定要靠藝術成名”“我一定要有作品展”“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”的負擔,也就能早點開始過普通人的生活。對很多人來說,清醒一點,其實才是最實用的天賦。
?
你說,設計是不是最好的路?當然不是。但它是我們這些普通人,靠后天練習、在沒有資源加持的前提下,爭取過上體面生活的一種方式。你不一定熱愛它,但你能靠它活著——這就夠了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